近日,半月潭记者走访了多个镇政府。有的镇政府设置大门、岗亭、门卫。人们进出时都要联系登记,手续复杂。有些人很生气。报道引发网友质疑,“关门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碍眼?” “进入难”的背后是服务意识的缺失。出于安全和保密原因,一些市政府设立了警卫亭和出入控制系统。他们自以为合理、有理,但实际上却把问题简单化了,认为一旦被堵“就万事大吉”了。但“堵”进一步凸显了当地人对管理的不信任,并逐渐远离群众。对于群众来说是“入难”、“难办”。进出麻烦、缺乏举报问题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问题的范围。土著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。群众抱怨“进出难”更多不是对复杂手续的质疑,而是希望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、更便捷的服务。一扇门挡住的不仅仅是大众,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础。 为了消除公众对政府“难以渗透”的印象,我们需要听从群众路线,架起“心与心的桥梁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工作主线,是我们党永葆青春、活力、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”。进得难,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就远,与“进之难”形成鲜明对比。相比之下,湖北省当阳市21个政府机构围墙一一倒塌,3.2万平方米公共空间恢复正常人民;丰收之际,河南省不少乡镇政府大院开门营业,成为当地群众的“粮场”。拆除实体门柱容易,拆除干部与群众之间的“心墙”却很难。群众的声音能够听到,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回应。只有这样,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,基层管理的情感关系才会越来越牢固。 一扇“门”的开合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进入,也是对原住民治理的转变。从“治理”到“服务”,政府服务要敏感群众需求、更加有温度。只有这样,政府的大门才能真正从“门户”转变为沟通党心、心心的“心连心的桥梁”,让党和政府的背后敞开的大门是值得群众信赖的温暖之家。 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 作者:郑方刚(湖北宜昌市玉泉街道办事处“我们是正阳”小组) 编辑:丁越近日,半月潭记者走访了多个镇政府。有的镇政府设置大门、岗亭、门卫。人们在进出时需要交互和登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