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辛海文物之光照亮青春前行 今年是1911年革命爆发113周年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1911年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伟大里程碑。”这个里程碑,铭刻着“振兴中华”的雄心壮志,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璀璨光芒,流淌着自强不息奋斗的血液,跳动着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。虽然历史的硝烟已散,但1911年革命留下的文物却像一部无声的史诗,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那些美好的岁月。他们是革命精神最真实的传承者,是连接历史和现实、激励后辈的重要桥梁。 文物默默无闻,却展现出雷霆般的爱国主义磅礴力量。在生活中在孙中山故居的房间里,挂着一幅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、寓意深刻的画框。框架周围的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木片象征着“五族共和国”民族团结、民族团结的理想。底座四个角镶嵌的十八星旗徽象征着1911年革命后十八省的响应和革命党人“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”的艰苦奋斗。孙中山先生一生留下最多的“天下为公”、“博爱”的题词。 “内在的力量和外在的美丽”四个字纯粹是从他的灵魂中流露出来的,展示了他博大、勇敢、奇妙的胸怀,是他毕生志向和爱国情怀的直观反映。这些文化价值观,使得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牺牲生命,热血救国有形的和无形的。他们“救斯里兰卡人民于水火之中,扶大厦不倒塌”的强烈志向,依然能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。面对这些文化关系,新时代的年轻人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,感受到对国家、对国家最深的热爱,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理想投身到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,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大放异彩。 丰富的历史给予我们自强不息的永恒动力。 1911年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。这是经过许多艰辛和牺牲才取得的。新发现的外国文献,如《黄兴与孙中山的革命计划》等。黄兴送给朋友的四块屏风上,记录着南宋诗人郑思孝的一首诗:“一“心系中国梦,诗情万古流”,流露出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振兴中华的雄心。书法的笔迹是文化视野的结晶,带来了非侵入性的意志。从孙中山先生上访李鸿章失败后毅然转向革命,到起义失败后重新登记革命者,这种精神奋发有为、矢志不渝,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鲜明写照,新时代青年必须从奋斗史中汲取精神滋养,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,更需要有“愚公移山”的信念和“抓住太阳”的奋斗精神,在机遇和挑战中奋发图强,展现新担当,成就新时代。新征程取得新成绩。 不朽的精神呼唤青春,呼唤与时俱进的责任。孙中山先生的座右铭是“世界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”。他表现出了罕见的洞察力和紧随时代的本质品质。他领导了1911年的革命,推翻了帝制,打开了中国发展的大门。见证历史的文化关系无声地诉说着这种与时俱进、敢于创新的勇气。今天的中国,经过几代人的奋斗,取得了辉煌成就,但前进的道路仍然充满机遇和挑战。时代号召青年勇于解放思想,与时俱进,敢于探索,勇往直前,立时代之宝,做时代之引领者。年轻人具有最大的创新热情创造潜力。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打破思维定势,在新领域大胆探索,在新赛道上争当先行,为民族创新血液注入青春活力。 历史的火炬已经传递到新时代青年手中。 1911年革命的沉默文化传统是民族记忆的瑰宝,也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号角。爱国主义、奋斗品质、变革意识跨越时空,历久弥新。当代青年要深刻认识1911革命的历史成就和意义,有意识传承重要精神财富,坚定理想信念,培育爱国主义精神,强化使命责任,让1911革命精神在民族复兴的精彩征程中闪耀新时代光芒,用智慧和汗水发光发热。青春谱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篇章。让1911年文物的光芒照亮青春之路。今年是1911年革命爆发113周年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教导:“1911年革命永远是中国的革命”。

